450 余家行業先鋒聚首論道,共繪交通運輸未來圖景

450 余家行業先鋒企業攜尖端技術與創新智慧匯聚一堂,共同奏響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智慧交通產業博覽會的華彩樂章。本屆展會成功匯聚國家能源集團、中國交建、中國中鐵、中國中車、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通信服務、中國鐵塔、廣東省交通集團、廣州港集團、廣東省港航集團、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團、山西建投、特區建工、浪潮、蘇交科、華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交投、聚杰芯科等450余家行業先鋒深度參與主題論壇和前沿技術展示。這些行業先鋒的深度參與,不僅形成了央企引領、地方龍頭協同、創新企業迸發的立體化產業矩陣,更通過技術展示與思想交鋒的雙輪驅動,將各自領域的尖端成果轉化為推動智慧交通發展的實際動能。它們如同一顆顆閃耀的星辰,匯聚成照亮交通產業未來的璀璨星河,為粵港澳大灣區智慧交通生態的構建與完善提供了強大的支撐與無限的可能。
32576 名海內外觀眾燃動現場,激蕩產業交流蓬勃氛圍



展會披露的權威數據印證,現場觀眾總量已強勢突破 32576 人次 —— 這串躍動的數字背后,是全國各省交通主管部門代表、央企采購團隊與 65 國專業團組交織的觀展熱潮,如同一組精準的產業脈搏儀,實時丈量著智慧交通領域的全球關注度。專業觀眾主要包括全國各省市/縣(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局、工信廳/局、住建廳/局、自然資源廳/局、能源局、公安交管、城管、路政、招商等主管單位代表;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海南省交通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團等業主單位;中交一公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二十三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建四局、中建八局等總包單位;海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等設計規劃部門;以及行業集成商、渠道商、代理商、商協會、學院高校等,本屆展會共吸引377個國內采購團到場,意向簽約金額突破10億元。
同時,展會在全球范圍內的輻射成績斐然,吸引了來自泰國、新加坡、沙特阿拉伯、馬來西亞、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尼日利亞,委內瑞拉、日本、多米尼加、丹麥、土耳其、巴西等在內的65個國家和地區專業組團亮相展會。其中阿根廷、委內瑞拉、伊拉克、沙特、巴西等國家已通過展會現場初步洽談、企業實地考察等交流活動,與國內企業簽署初步意向合約,訂單內容包含ETC、新能源重卡、公路基建設施等領域。這些從展會洽談桌延伸至海外的合作線條,正以技術輸出為筆、以產業協同為墨,在全球交通建設的畫卷上,書寫著中國智慧與世界需求深度耦合的嶄新篇章。而10億元的簽約數字背后,不僅是跨國貿易的具象體現,更是中國交通產業從 "制造輸出" 到 "標準輸出" 跨越的有力印證,為全球智慧交通發展注入東方動能。
8大主題展聯袂20場高端論壇,擘畫智慧交通產業新篇

20場高規格論壇與8大主題展構成展會的雙引擎。秉承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產業生態的辦展宗旨,展會采用展與會相結合的形式呈現,致力打造成交通發展的重要載體和賦能創新平臺。八大主題展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公路基礎設施數字化展覽會、智慧港口與數字港航展覽會、智慧停車與超級充電樁展覽會、公路建設與養護產業展覽會、邊坡與基坑檢測展覽會、道路交通安全及應急展覽會、國際客車展覽會、軌道交通展覽會細化涵蓋了交通行業的方方面面。深度解析了當下人們最關心的應急交通及技術話題,探尋了智慧交通信息化深層次需求,切實為行業提供了最有價值信息分享和前瞻性預測。
展會同期舉辦了20場高規格專業論壇,以“前沿議題+權威發聲”的模式,成為行業智慧碰撞的核心陣地。論壇累計吸引超 5000名專業觀眾現場參與。每場論壇平均設置4-6個主題演講、累計輸出專業觀點超100條,頒布《公路橋梁加強型膜數式伸縮裝置技術規范》團體標準、《廣州市停車設施建設指南》、《AI智慧駕培團體標準》工作組成立等多項行業共識文件,通過高密度、高質量的思想碰撞,切實推動立體交通產業生態的理論創新與實踐落地。同時,博覽會還設立企業交流會、技術展示、商務洽談等活動,多個國家的國際代表團與來自全國各省市各地市交通運輸管理部門領導、交通運輸行業企業家、專家、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士等積極參展和觀展。
相關數據顯示,本屆展會累計展出1500余項前沿尖端研發成果,其中與“交通強國”、“雙碳行動”等國家戰略高度契合的展品達1253件,占比超78%,從智慧交通系統優化到綠色能源裝備革新,全方位響應國家交通領域的戰略部署。這些成果切實將頂層設計轉化為可觸可感、切實可行的實踐成果,為我國交通運輸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260 余家媒體聚焦展會前線,構建億級傳播矩陣覆蓋全球

260 余家海內外媒體組成的 "超級傳播群",如多棱鏡般折射出展會現場的技術光芒。全球范圍內的媒體向展會投來了廣泛關注,國內代表媒體中國交通報、中國水運報、中新網、新華網、大灣區衛視、廣東電視臺、廣州電視臺、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新快報、大公報、香港商報、澳門日報、廣東交通等與國外媒體共260余家對展會現場進行了多場景環繞式報道。其中新華社、人民網、中新社等央媒平臺發布了一系列深度文章來解讀展會如何通過構建產業生態,極大地為交通強國建設注入了新動能。
除了主流媒體,更有社交媒體平臺的科技博主、行業專家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向大眾科普智慧交通展品的創新亮點。線上線下聯動的宣傳模式,不僅提升了展會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更向全球傳遞了中國交通產業創新發展的強勁聲音。
260 余家媒體構建的 "主流發聲 + 社交裂變" 傳播矩陣,不僅讓 1.2 億人次透過屏幕觸摸到中國交通的創新肌理,更以多語種、全平臺的敘事策略,將智慧港口的作業流程、數字公路的建設標準、新能源裝備的技術參數,轉化為全球產業對話的通用語言。當海外觀眾在 YouTube 上圍觀超級充電樁的充能演示,當巴西網友在推特熱議 ETC 系統的跨國適配方案,這些跨越時區的傳播漣漪早已超越展會報道的范疇,成為中國交通產業向世界遞出的 "技術名片",讓全球在看見 "中國方案" 的同時,更聽見了智慧交通領域的東方強音。
此次展會,不僅有力地推動了行業前沿技術的交流互鑒、促進了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為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建設注入了新動能,更是有效地對外展現了中國制造,拉近出?!白詈笠还铩薄?/span>作為連接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的黃金紐帶,這場盛會已超越展覽的物理邊界:它是粵港澳大灣區作為 "交通強國" 試驗田的生動注腳,是中國裝備制造業出海的 "超級展示窗",更是全球智慧交通產業對話的 "東方客廳"。站在 2025 年的時空節點回望,五月展館里的每一次技術閃光,都可能在未來十年的交通變革中掀起巨浪 —— 而這,正是產業博覽會最動人的隱喻。